幻之纪元·网游先锋

丧葬习俗:中国古代的出殡

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,大硷以后,要将灵枢停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安葬,这一过程被称之为“殡”。“周人殡于西阶之上,则犹宾之也。殡取义于宾,意思是宾客。装载死者的灵枢将离家远行,就犹如宾客。停枢的地点一般在正堂的西阶.设孝堂日夜守灵,在三日内殡葬,有的隔旬安葬。有的则殡于宗庙,后世还常常把待葬的棺枢暂寄在佛教寺院中。

一、出殡前

从殡到葬是有一段时隔的,丧家在此期间准备墓穴、筹备葬礼等。间隔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,贵贱有别。周代规定:天子七月而葬,诸侯五月,大夫三月,士和庶民一月。汉制则不同于周礼,葬期大为缩短,如文帝自死至葬仅七月,武帝十八日,明帝十一日,章帝十二日。民间更是长短不一,没有常例,由丧家酌情自定。后世官宦索富之家为择“风水,,好地,有将灵枢停殡数年的。通常情况下,葬期不宜拖延太久,应使亡故的亲人尽早人土为安。由于战乱、灾荒、死于远方他乡、家境贫寒等特殊原因,数年乃至数十年不葬者也是屡见不鲜。元代姿源一带崇尚厚葬,“丧亲,贫则不举,有停其枢累数世不葬者”在封建社会,久殡不葬历来被视为是非礼之举,为社会舆论所不容,仕宦者要受到弹幼惩处。唐开元年间,朔方令郑延柞母卒,殡僧舍不葬达二十九年,监察御史颜真卿“劫奏之”,使郑氏兄弟“三十年不齿,天下耸动,竹。宋代明文规定:未葬其亲者,婿绅不得为官,士人禁止赴举。许多官僚因拖延父母的葬期被贬职或丢掉了乌纱帽。

展开全文

将灵枢从殡所运往墓地下葬称为“出殡”,亦称“发引”。在出殡送葬的过程中,历代以来有许多习俗,五花八门。明、清京师旧俗,出殡前,丧家要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日、享年几何、殡葬日期写在一张白纸上,灵枢出城时交关验证,类似于活人使用的通行证.俗称“开殃榜”或“写殃书”。“京师人家有丧,无论男女,必请阴阳先生至,令书殃榜,盖为将来尸枢出城时之证也。”出殡的前一天,亲友前来祭奠送葬,延僧诵经,与众孝子守坐在枢旁,彻夜陪伴,俗谓之“伴宿”,亦称“坐夜”。第二天早晨,孝子用新帚扫去棺上的浮土,倾倒在炕席的下面,谓之“扫财,’;随后在棺角垫一铜币,谓之“掀棺,’;接着行辞灵丰L",棺枢出堂,孝子手执纸蟠前行,诸晚辈与众亲友随之,披麻戴孝,齐声味哭。出门后将棺枢放在送葬的灵车上,前置丧盆,焚烧纸钱,上砚扣寸孝子将丧盆摔碎。对丧盆有这样的描述:“形如扁击,底正中有一孔,里砖上,砖糊以纸,作书套形,摔时必使粉碎。”出殡摔盆的习俗时至今日依然流行。

二、出殡途中

出殡途中,送葬者要拉着灵车的绳子(古人称之为“纬”),使灵车缓缓行进。此俗起于周代,《礼记》中有“助葬必执纬”之语。纬绳的根数和执纬的人数依死者身份而定:天子六纬,执纬者千人;诸侯四纬.执绅者五百人;大夫二纬.执绅者三百人。执纬者还要口唱哀悼死者的挽歌。挽歌相传出现于春秋晚期。据《左传》哀公十一年记载,在齐、吴艾陵之战中,齐国大将公孙夏为鼓舞士气,表誓死一战之决心,“命其徒歌《虞殡)’’。杜预注云:“《虞殡》,送葬歌曲。”后人多从其,认为《虞殡》就是最早的挽歌。可惜这首挽歌的歌词内容已经不得而知。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挽歌,以汉乐府中《蓬露歌》和《篙里曲》为最早。据崔豹《古今注》的解释,这两首悼亡之歌出自汉初田横门人。

经过种种仪式,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终于将灵枢运到了墓地。众孝子列位嚎自尽哀,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;助葬者将棺撑和各种随葬品放人墓穴,封闭墓门,起土放坟。至此,出殡仪式告一段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